说起少儿编程,就会有人记得曾经在全球范围之内有过“编程一小时”的活动,有一百多个地区参与其中,足以见编程的影响力之大。在国外,少儿编程已经是孩子们所应该掌握的技能了,甚至大部分的地区开始将少儿编程编入学校的必修课程。因此,为了追赶上少儿编程的发展,国内政策多年来一直在调整,当然大体的方向趋向于鼓励和支持。那么奇咔咔带领大家来从国家政策看为什么鼓励孩子学编程呢?
1、少儿编程竞赛获奖有可能获保送降分待遇
中国计算机学会发布推出CSP非专业级别的能力认证,考试模式大致与NO相似。CSP非专业级能力测试能否获得自主招生的认可,现在还很难预测。但CSP只要在难度、专业度有保障,在等级上学生和一般学生足够有区分度,那么CSP等级能力证书是有很大机会成为高校自主招生的评判标准的。正如中国计算机学会秘书长杜子德所言:如果你的孩子没收获,谁认可也没用。
2、科技创新奖项被多数高校认可
以2018年为例,约有60%的高校自主招生时都认可科技创新奖项,其中以“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”、“明天小小科学家”、“中学生电脑制作大赛”等居多。而这些比赛中,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、中学生电脑制作大赛和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都与编程相关。教育部在北京举行了《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》项目成果发布会,并发布了阶段性四项成果。此次项目成果发布,将加快编程及人工智能课程进入中小学课堂的实施进度。
3、国内不断出台政策支持编程教育
2017年7月,中国发布<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》提出在中小学阶段推广编程,人工智能上升为发展战略。明确指出应逐步开展全民智能教育项目,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、逐步推广编程教育。
2019年3月,教育部印发《2019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》,明确指出今年将开展对2万名中小学信息素养评测,推动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,逐步推广编程教育。
4、部分省市已将编程与升学挂钩
自教育部将编程纳入课堂教学及大学考试后,全国主要省市已陆续完成落地。浙江省将信息技术学科(含编程)纳入高中生的必学科目,山东、北京陆续把Python编程纳入小学及高中课程,江苏明确在小学阶段开设信息技术课程;重庆要求小学3年级开始学编程。
编程不仅有从兴趣科学逐渐变为必修课的趋势,部分省市还将编程与升学挂钩。浙江省2018年新高考,已将信息技术学科(含编程)纳入高考的考试科目。与此同时,南京将编程列入中考特招生的范畴天津将信息学奥赛、信息技术、人工智能等纳入了中学招生范畴。
未来,编程会随着人工智能的普及而快速的发展,成为国内教育行业的必修课程是时间早晚的问题。国家政策对少儿编程的积极推动,让很多家长看到了编程教育的前景一片光明,家长们知道如果让孩子在编程教育发展的开始提早学习,那么一定会孩子将来的发展做很好的铺垫,于是报名编程教育课程成为近几年的热门。